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9日讯(记者 李方) 2025年重阳节前夕,贝壳公益与《人物》杂志联合举办的“人生的午后”银龄生活主题沙龙在京举行,双方基于大量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打造的《老去,我们准备好了吗?社区银龄生活观察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勾勒出中国当代老年人具体而微的真实生活图景,围绕“如何体面老去”这一命题展开了探讨。
“人生的午后”银龄生活主题沙龙活动现场
据悉,《报告》由415份公众征集内容和面向全国55岁及以上人群的4273份问卷访谈构成。《报告》发现,衰老不仅是身体功能的衰退,更伴随着“薛定谔的记忆”和对自我价值失落的恐惧。《报告》揭示了照护关系中的困境,代际关系在养老重任下经历着新的考验。《报告》指出,在空间与科技层面,家庭内部因缺少适老化设计而充满隐患,外部世界则因数字鸿沟而变得步履维艰。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孙晓红指出,随着人越来越长寿,“年轻老人照护年老老人”越来越普遍。孙晓红认为,年轻老人同时面临体力上和心理上的压力,“我们更需要培养专业的,能够照护老人的、有技能的群体。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提出,公众对于老去存在几个较大误区,比如把老去和衰弱、疾病混为一谈,或者把养老当做纯粹的个人问题。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山大学特聘教授景军表示,AI的研发和应用对于老龄化服务会有突破性的进展。但他提醒,对技术的期待不要过高,“中国社会必须要靠家庭制度才能完成养老过程,更需要一个多元的养老系统。”
关于居住空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强调,适老化改造的核心是“精细化和人性化”,其最终目的“就是让老人能尽量自己照顾自己,维持自尊,让老人自立生活的时间更长点”。她指出,许多设计容易“好心办坏事”,例如盲目追求智能化的电动窗帘,反而给老人带来了使用困扰。
本次《报告》是贝壳公益在社区助老领域深耕七年的一次系统性总结与呈现。贝壳找房副总裁、贝壳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贾生平在《报告》序言中写道:2018年贝壳公益在社区调研时,一个原本不在问卷设计中的需求——“学习智能手机”——却被老人们主动提及最多。这让贝壳公益意识到,老年人真实而迫切的声音此前并未被真正听见。
基于这一洞察,贝壳公益从“我来教您用手机”项目为起点,逐步将服务范围扩展至“我来教您防跌倒”、“稳当当计划”(楼道扶手安装)及“独居守护计划”(为独居老人安装跌倒报警器),回应着老年群体在数字鸿沟、居家安全、社会价值与亲密关系等方面的需求。
贝壳找房副总裁、贝壳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贾生平
伴随着贝壳公益7年来在社区的持续投入和拓展,贝壳公益正式宣布品牌体系全面升级,以更清晰的视觉识别、更温暖的沟通语系和更系统的项目架构,进一步深化其在社区公益领域的实践与影响力。升级后的贝壳公益将以“社区美好生活价值的长期建设者”为定位,致力于“让社区的每个人都成为公益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这一愿景的实现。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如何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有质量地老去,已成为全社会无法回避的课题。贝壳公益的此次尝试,不仅提供了一份详实的现状记录,更开启了一场关于生命历程的公共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