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发布审核

打破地中海贫血“魔咒”

   日期:2019-06-24     作者:jk258    浏览:1136    

  □本报记者甘贝贝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提升整个社会对地中海贫血的认知程度,积极做好地贫筛查及产前诊断,力争将中重型地贫出生率降至零;同时,积极开展规范化治疗,进一步探索安全有效的根治方法,对国计民生意义重大。

  向“零出生”迈进

  地贫是全球分布最广、累及人群最多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在我国,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及周边省份,如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云南、贵州等。其中,广西、广东、海南发病率最高,以广东为例,约每6人中就有1人携带地贫基因。

  “地贫目前尚无药物和成熟的基因治疗方法,静止型和轻型地贫无需特殊治疗,中重型地贫患者要么定期输血和排铁,进行保守治疗,要么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做根治。如不进行规范性输血和排铁治疗,多在未成年前死亡。”广东省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副会长尹爱华说。

  地贫虽然难治但可防。尹爱华指出,在地贫高发地区开展育龄人群婚前、孕前与产前孕早期广泛的地贫筛查,诊断出携带同型地贫基因型的夫妇;在孕期进行产前诊断,在遗传咨询和知情选择的基础上,通过医学干预措施阻止重型地贫儿出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有效防控地贫的首要措施和重要策略。

  “地贫筛查简单易行,通常包括血常规、血蛋白分析等,若筛查结果提示可疑,则应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是否为地贫以及是哪一类型地贫。”尹爱华说。

  为了实现中重型地贫“零出生”目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将地贫防控纳入“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和“重点人群健康改善”专项,明确要求健全防治体系和服务制度,加强出生缺陷防治。

  在国家财政支持下,自2015年起,卫生健康部门在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0个地贫基因携带率较高省份启动实施地贫防控项目,为项目地区新婚和计划怀孕夫妇免费提供地贫筛查及后续基因检测、产前诊断等服务。截至2018年,10个省份的126个县(市、区)普遍实施该项目,为164.5万对夫妇提供免费筛查,有效减少了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在国家项目带动下,多数省份陆续扩大项目实施范围,让更广泛人群受益。

  当前,地贫在广东、广西等地得到有效控制,胎儿水肿综合征(重型α地贫)发生率由2006年的21.7/万和44.6/万分别下降至2017年的1.93/万和3.15/万,降幅分别达91%和93%。

  救治应三位一体

  “传统治疗费用以百万元计,患者生存质量严重受损,中重型地贫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南方医院儿科副主任冯晓勤说。据介绍,在进行规范输血加去铁治疗的前提下,重型地贫的生存期为40岁~50岁,终身医疗费用达400万元~700万元。

  而造血干细胞移植平均医疗费用为40万元~50万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存在5%左右的死亡风险。目前,国内主要的地贫移植中心已经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近1500例,地中海贫血的无病存活率已达80%~90%,属于国际先进水平。

  广东省地贫防治协会理事、广州市地贫家长会会长何淑娟说,地贫虽已列入大病范畴,但与其他病种相比,报销比例相对偏低。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不同,各个地区门诊特定项目(即“门特”)的报销额度,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报销额度均差距较大。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佳年龄是3岁~7岁,一些家庭限于经济条件,不得不放弃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实际上,和长期输血的费用相比,移植的花费并不算高。针对地贫患儿救治,应建立家庭、政府(医保)、社会(慈善组织等),三方共担机制。”业内专家指出。

  实际上,除了大病保障和专项集中救治,社会慈善组织、患儿家长互助组织也积极行动,成为地贫防控和患儿救助的重要力量。

  2018年~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在福建、广西、海南、贵州4省(区)组织实施地贫救助项目,为0~14岁(含)贫困患儿提供3000元~10000元医疗费用补助,减轻患病家庭就医负担。天使妈妈基金会已连续8年开展地贫患儿救助活动,每年支出两三千万元。“很多孩子一出生就要治疗,家庭因病致贫。对于重型地贫患儿,只要能配上型、排上仓的,我们都不放弃。在国家医保的基础上,努力协助每个贫困患儿家庭筹备移植费用。”该基金会创始人邱莉莉说。

  冯晓勤说,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地贫患儿得到规范化治疗。“多年前,患儿进到诊室,‘地贫貌’非常明显。现在,很多孩子看不出‘地贫貌’,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生活、学习。”

  冯晓勤透露,目前国外已经有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临床研究成功,中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或将有新的治疗方法。

  建立综合防控体系

  “有效预防地贫,健康教育先行。”冯晓勤说,“一方面,应重视发挥婚检的作用;另一方面,基层医生的地贫防治意识和知识也有待提高。”

  冯晓勤说,现实中,公众对地贫仍有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夫妻双方都是地贫基因携带者就不能生孩子,有的导致家庭破裂。实际上,只要在孕前做好遗传咨询,怀孕后按照专业医生的建议尽早进行产前诊断,或者选择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便能实现孕育健康宝宝的愿望。

  “应针对目标人群精准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提高其接受优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依从性,促进防治措施有效落实。”冯晓勤说。

  有业内人士建议,对高危孕产妇人群,国家应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实行免费的地贫项目孕检、和产前筛查,从源头上杜绝地贫儿出生。

  冯晓勤建议,加大对地贫防治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知识普及的资金投入,建立一体化的地贫防控体系。切实加强地贫防治人才队伍建设,如对婚检、产检医师进行地贫知识培训,组织地贫防治专业技术骨干进行分级培训和进修。

  地贫在治疗上的难题也引起了相关部门重视。目前,由于大医院场地紧张,而移植仓所占面积较大,移植仓位普遍不足,不少地贫患儿即便找到合适的配型,也面临“入仓难”的问题。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保健局局长马文峰坦言,该省地贫干细胞移植治疗能力在国内领先,但移植仓位紧张,有的患者要排队两年以上。接下来,该省将投入5.23亿元,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建设儿童大楼,并新建一批地贫仓,进一步提高地贫干细胞移植的能力和水平。

  “地贫患儿还面临输血难题,部分血站要求地贫患儿的血红蛋白低于60克/升才能输血。血液紧张时,甚至要求低至40克/升~50克/升。而地贫患者是治疗用血,非急救用血,因此不应将地贫输血跟急救用血的标准挂钩,建议将地贫患者的输血标准提至血红蛋白80克/升。”何淑娟说,“患儿若长期低量输血,无法保障正常的生长发育、工作、学习和生活。”

  “地贫患者由于外貌特殊,且不能从事过重工作,就业非常困难。”何淑娟建议,将地贫患者纳入助残范畴,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多自食其力、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链接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又称海洋性贫血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所致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该病是全球分布最广、累及人群最多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也是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和出生人口素质的地方高发出生缺陷疾病。

  地贫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大多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溶血性贫血。发病具有明显的种族特征及地域差异,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临床分类复杂,治疗方法及预后也不尽相同。根据珠蛋白基因缺陷的类型不同,地贫主要分成α地贫和β地贫。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地贫又可分为静止型、轻型、中间型和重型。

  静止型α地贫、轻型α地贫和轻型β地贫患者统称为地贫基因携带者,生长发育、智力和寿命基本不受影响。静止型或轻型地贫无贫血或仅有轻度贫血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无需特殊治疗。中间型地贫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贫血程度不一,多表现为中度贫血、疲乏无力、肝脾轻度或中度肿大、可有黄疸及不同程度骨骼改变,重者需要定期输血和排铁治疗。重型地贫包括重型α地贫和重型β地贫,重型α地贫胎儿重度贫血、全身水肿、肝脾肿大,常于孕晚期胎死宫内或出生后数小时内死亡;重型β地贫通常在出生后3个月~6个月开始出现症状,多表现为重度贫血、面色苍白、肝脾肿大、黄疸、发育不良,如不进行规范性输血和排铁治疗,多在未成年前死亡。(摘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地中海贫血防治核心信息及知识要点》)

 
标签: 大健康项目
打赏
 
更多>同类健康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健康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5022687号

  粤ICP备15022687号-1

在线客服 客服软件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