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排石
需要经过三道关卡
在清楚自己能否通过自然排石来排出结石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泌尿结石自然排石的原理。
泌尿结石自然排石,就是肾脏内的结石脱落掉入输尿管,通过尿液的输送,将结石从输尿管排到膀胱,再随着尿液排出体外。但是,结石能如自然排石原理这般简单、顺利排出体外吗?
需要经历输尿管三个生理狭窄的考验。输尿管,上接肾盂、下连膀胱,是一对细长的管道,呈扁圆柱状,管径平均为0.5~0.7厘米。可输尿管的管径并非都是0.5~0.7厘米,在输尿管全长25~35厘米中,有三处生理狭窄,最窄处仅0.2~0.3厘米。
第一处狭窄,位于肾盂和输尿管连接的位置,也就是肾脏出口的位置。
第二处狭窄,位于小骨盆的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的位置。
第三处狭窄,位于输尿管膀胱的壁内段,也就是输尿管和膀胱连接处的位置。
因此,由输尿管的生理结构表明,要想结石顺利排出体外,结石的直径就不得超过输尿管狭窄处的管径。
多大的结石
能自然排出体外?
所谓的自然排石,其实是保守治疗。结石直径在0.5厘米以下,无梗阻、感染的情况下,自行排出的几率相对大些。
但是临床上,也有小部分患者不能自然排石。在自然排石期间,可以通过药物扩张输尿管平滑肌,促进输尿管蠕动功能的同时,再在喝水、运动、跳绳等方法的辅助下,促使结石排出。
结石“卡”在狭窄处
会怎样?
◎结石卡顿引发肾绞痛
输尿管是一个较“娇嫩”的器官,最怕牙尖角利的家伙,结石一卡在狭窄处,搞得输尿管一哆嗦、一痉挛,痛得那叫一个死去活来,也就是让硬汉都跪地求饶的肾绞痛。
◎结石堵塞引发肾积水
众所周知,输尿管是用来输送尿液的,可结石堵塞在狭窄处,尿液不能顺利排出体外,尿液就会越积越多;积水产生后,“有毒”的尿液会慢慢滋生细菌,感染泌尿系统器官,使输尿管黏膜损伤、充血、肿胀、管腔变窄。
◎肾功能受损
肾积水是“沉默的杀手”,肾积水一旦发生,肾脏的健康也岌岌可危。
肾脏是一个能排尿但不能储尿的器官,而多项研究显示,肾脏的尿液存储量只有10ml,远远小于尿液的存储器官——膀胱的储量300~500ml。
长时间的积水,会使肾脏被尿憋得像气球一样越撑越薄,出现感染、积脓、萎缩,直到丧失功能,俗称尿毒症,危及生命。
不能自然排出的泌尿结石该怎么办?
直径超过0.5厘米的泌尿结石,需在专业医生了解患者病情后,综合评估确定治疗方式。而临床普遍认为:
◎泌尿结石直径为0.5-0.8厘米,在无梗阻、无积水、无感染,且能通过超声波定位等情况下,可以尝试体外碎石,2次无效者需考虑改行微创手术。
◎泌尿结石直径超过1.0厘米,或者小于1.0厘米但位置特殊、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直接考虑微创手术。
◎泌尿结石如果出现了位移导致的明显症状,更需要及时科学、对症治疗。
小知识:管输尿管的神经和管肠道的神经是有关联的,输尿管不舒服,肠道也会跟着遭殃,于是多数肾结石患者、输尿管结石患者在肾绞痛的时候,会伴有恶心、呕吐的表现。
关于肾结石的传言哪些是真的?
1.补钙会得肾结石?
肾结石中最常见的类型是钙结石,约占80%,其他的肾结石如尿酸结石、磷酸铵镁结石、胱氨酸结石等占20%。而钙结石中以草酸钙结石为主,偶有磷酸钙结石。钙结石,从名称上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补钙易得结石”,其实不然。
大部分的钙结石属于草酸钙结石,这是因为草酸盐普遍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当人体摄入草酸盐过多时,尿液中草酸盐浓度增加,与尿钙结合形成结晶,结晶在局部聚集则形成结石。归根结底,尿结石的形成原因是尿液中草酸盐及磷酸盐增高。
如果已查出患有尿路结石或本身属于容易得结石的体质,建议少吃含草酸盐高的食物,每日补充2500~3000ml水,同时适量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2.憋尿会引发尿路结石?
这是有可能的,如果膀胱内憋了不少尿液,细菌就有可能大量繁殖而引起膀胱炎,若治疗不及时,细菌还会沿输尿管上行,引起肾盂肾炎。憋尿可以引发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又可导致尿路结石,尿路结石又反过来加重了尿路感染。
3.经常吃夜宵也会有尿路结石隐患?
这不是危言耸听!很多年轻人喜欢熬夜,吃过夜宵后马上就睡觉,而夜宵往往吃得太荤,特别是高嘌呤饮食如海鲜、肝、肾等动物内脏,以及各种肉汤、猪肉、牛肉等,均含有较多的嘌呤成分,而嘌呤进入体内后代谢最终产物是尿酸,如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会形成尿路结石。
4.气温越高结石发病越高?
真的!气温高,出汗多,尿液排得少,如果不注意饮水,就容易引起尿液浓缩,形成结晶,久而久之就会在肾脏内形成结石。
综合武汉市第三医院同仁科普报道